今日主題介紹:自己歌曲創作發想過程的自言自語
近期發現自己創作的節奏變慢了,但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在製作每一步的思考面向變多了。
如何找到或是打造適合現階段最適合的聲音?這樣的節奏編排有平衡整體的聽感嗎?諸如此類的自言自語發生的頻率變高,同時也會緩下著急的個性先讓作品放一下,過一下子在回來聽聽看是不是真的適合。
所以今天整理了目前為止從零開始到創作完成,自己常問自己的問題(自言自語),分享給大家!也許在下一次創作時可以問問自己類似的問題,在尋找答案的同時,說不定可以發想出自己沒有想過的方向。
如果你有其他在創作上常對自己來來回回的提問想要分享,歡迎加入DC或是到IG私訊我和我聊聊喔!
設定可實現的目標:以 8 小節創意為基礎做延伸發展
從能達成的小目標開始,例如創作一段 8 小節的音樂,既能保持彈性,也能集中注意力。
自己是屬於一下給太多很容易放棄的類型,會需要一點一點累積的節奏型態。但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創作節奏調整。可能是十六小節、一主一副甚至一整首歌,都可以。
創作一段吸引自己的Idea
不管是什麼樣形式的創作,當中都會以一個核心為主體進而發展出來。雖然說有時候可能會先想到支線,才想到主角,但如果一開始就有一個核心概念在,能夠幫助往後的創作更有方向性。
而這個idea,可以的話盡量以輕鬆的狀態來進行,這樣會產生出最真實、自然的創意。
可能是一個音色讓你有靈感進而創造出了旋律,也可能是一段隨意演奏的旋律線條讓你大腦自動為相符合音色,依照直覺跟著大腦給你的感受去創作。草稿階段不需要要想太多,先跟著感覺走,再來做細微的調整。
如果不確定這個idea可不可行,可以稍微放一下,再回來聽,如果還是同樣吸引自己,那就可以繼續下去。
製造律動
對我自己來說能讓聽眾跟著擺動就獲勝(但還是要看作品風格)。畢竟多數人的本能是喜歡跳舞的,就像聽到喜歡的歌曲一定會跟著擺動那樣。
貝斯以及鼓組的編排會是製造律動的最大關鍵。因此每創作一小段,我就會來回聆聽idea與律動的搭配是否能夠契合?是否能讓自己本能地感受到當中的律動性。
有時候聽久了可能會疲乏,所以保持耐心放一段時間來回聆聽,個人覺得是很重要的。
層次堆疊
在穩固的基礎上,加入層次和意想不到的聲音元素,提升整體質感。
設計層次的方法我自己常使用以下方式:
- 聲音堆疊:使用單一樂器在低、中、高頻進行分層設計,或者嘗試聲音變形(例如 synth bass、808、wobble bass 等)。
- 保持脈絡:在同一曲風的框架內搭配不同元素,增加連貫性,但也可偶爾跳脫框架,為聽感注入新鮮感。
- 保持平衡:避免過於頻繁地變化風格,以免讓聽眾感到困惑
段落安排
嘗試不同的編曲安排,不被框架在常見的編排方式裡。
- 跳脫常規:例如在進副歌前不一定要緩下來,或在 Bridge 段落嘗試不同於主歌與副歌的脈絡。
- 忠於情感表達:根據歌曲想傳遞的氛圍和情感來調整結構。
總結
音樂創作是一段沒有盡頭的探索過程(聽起來有點恐怖,非常有趣)。
通過設定適當的目標、遵循直覺,以及在聲音與結構上進行創新,就可以在過程裡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樂器,甚至創作出既能打動自己又能打動聽眾的音樂作品。
無論是堆疊聲音層次還是打造令人擺動的律動,每個小點子都可能成為作品的起點。
祝,創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