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介紹:副歌設計常見的6種手法
嗨大家,今天想用「編曲」的角度來和大家聊聊「副歌」或者是說「HOOK」整首歌最抓耳的部分,通常會有的6種設計手法。
希望透過今天的整理,可以讓大家在下一次創作,構思自己段落的時候,能夠更有方向。與此同時下次分析歌曲的時候,也可以開始搜集,自己最喜歡那些歌,通常都是用哪些設計手法呢?
如果有任何以下沒有提到的手法想和我分享,歡迎到ig私訊我聊聊喔!
手法一:Delay Drop
特色:副歌的掉落點被延遲,有種不斷吊聽眾胃口的感覺,累積期待感。通常會先給簡單的元素,然後才進入完整副歌。
📍範例歌曲:Zedd, Grey 《The Middle》
副歌先有人聲和簡單伴奏,幾拍後才 drop
📍範例歌曲:NMIXX 《DASH》
人聲HOOK旋律先出來,才進節奏配置
📍範例歌曲:SEVENTEEN 《Very Nice》
先讓拍點與前一段落做了不同的變化,再重新往上堆疊情緒,最後才進入高潮點
手法二:Fake Drop
特色:製造一個「即將爆發」的感覺,但實際上進入的是較輕柔或意想不到的段落,副歌的編曲或能量與前面的段落形成強烈反差,打破大家對副歌一定要非常能量飽滿的刻板印象。
是所有手法裡面,我自己最喜歡的。因為這個手法如果用得好,可以讓整段HOOK有種詭異中毒的效果!
📍範例歌曲:NCT DREAM 《Smoothie》
pre-drop 給很大的 build-up,結果 drop 是黑暗簡潔的配置而非強烈鼓點
📍範例歌曲:TXT 《Sugar Rush Ride》
與 Smoothie 有類似的概念,也是前面給的編制都偏能量、熱鬧,最後堆高以後,給你一個意象不到的簡潔配置,但卻相當抓耳
手法三:拍點類型 – 副歌開始前(提前引入)
特色:副歌的某些元素在主歌結尾提前出現,像先給聽眾一點預告,隨後馬上進入。
📍範例歌曲:TWICE 的《Fancy》
在 pre-chorus 結束前提前帶入副歌的旋律元素(人聲)
📍範例歌曲:Whee In 的 《On The Island》
也是用人聲旋律線先提早出現的手法
手法四:拍點類型 – 第一拍(Beat 1)
特色:副歌直接落在小節的第一拍,強調爆發感
📍範例歌曲:Ariana Grande 的《7 rings》
副歌直接在第一拍進入,帶來強烈的衝擊力
📍範例歌曲:TWICE 《Strategy》 (feat.Megan Thee Stallion)
使用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感受到歌曲的衝擊性
手法五:拍點類型 – 第一拍之後(Off-Beat 或 Syncopation)
特色:副歌在第一拍後的某個弱拍進入,通常這個手法可以讓旋律線增加律動感
📍範例歌曲:Harry Styles 的《Watermelon Sugar》
副歌部分在第一拍之後進入,營造出輕快的節奏感
📍範例歌曲:Dua Lipa – Don’t Start Now
副歌的 “Don’t show up” 並未在第一拍,而是落在後面的拍點
手法六:人聲收掉(Vocal Cut-off)
特色:副歌部分讓人聲突然消失,讓樂器主導,通常用於 EDM 或 Hip-Hop
📍範例歌曲:Billie Eilish – “Bad Guy”
總結
有一陣子製作副歌段落一直很困擾我,直到分析與聽的歌曲越來越多,才發現其實仔細聽都有很多元素可以參考!
當然手法勢必要一直創新一直突破,才能創造出最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但一開始先從了解自己的作品,並且用熟悉的手法去嘗試,之後在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方法,也是一條很好的道路。
有嘗試製作並完整產出,都是一種成長的痕跡!
希望今天的整理和分析有幫助到大家,祝大家在創作的過程裡感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