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介紹
「取樣」這個創作手法,是我自己個人非常愛用的。先前有寫過一篇文章,整理的六種自己常使用的取樣手法,連結放在下面,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前往閱讀。
今天想和大家從那之後到現在,對於「取樣」一些更深入的認識,從一直被我忽略需要注意的觀念到可以實際應用的手法,一起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於大家的創作,能有更多的幫助!
取樣的注意事項ㄧ:專注在Sample的和弦進行
取樣前先好好了解這一段音檔的組成元素,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的延伸。
而了解「調性」與「和弦進行」就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
雖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幫你偵測調性與和弦的AI調性,但「自己的耳朵」還是最精準的偵測工具。因此再確認sample調性時,可以使用 MIDI 繪製小調(或是大調)音階,並反覆播放來確認音調是否正確。
另外,在「和弦進行」變化的地方進行切割可以為整個節奏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使循環更加連貫。
取樣的注意事項二:勿過度炫技,確保聆聽的律動性和聆聽品質
雖然進階取樣技術能夠讓音樂變得更具層次,但過度複雜的處理可能會影響音樂的可聆聽性。
並不是一定要使用很複雜的方式做取樣,才是真的在取樣。(因為我以前就有這樣的毛病)
適度地使用技術手法,以提升整體音樂「律動性」與「品質」為優先。
取樣的進階手法一:微切割(Micro Chopping)
利用小片段(如一個音符或甚至更短的部分)來創造新的旋律線條。讓取樣徹底改變原本的風格,聽起來更有趣且完全無法辨識。
通常會使用在較柔和的sample(如人聲、pad),搭配使用不同的取樣手法,如:時間拉伸(Time Stretching)、音高變化(Pitch Shifting)等來創造新的聲音。
取樣的進階手法二:瞬變切割(Transient Chops)
常使用在有強烈鼓組的sample上(峰值比較明顯)
再重新拼貼sample時可以先套入符合自己律動需求的鼓組,確保sample的取樣在律動上
再將sample bounce,利用時間調整功能(Flex Mode)修正與節拍不對齊的部分,確保聲音乾淨並符合 BPM
取樣的進階手法三:破壞、重塑既有的音檔
- 結合不同的鼓節奏和切片模式,重新bounce在拼接
- 運用效果器(如Distortion、Bit Crusher、Granular Synthesis)來改變Sample的質感,使其更具個性
- 重新Bounce再拼接,讓聲音產生獨特的層次變化
總結
取樣這個手法對我來說,就像在既定的框架裡找到突破的方式,可以遵循原本的旋律打造新的律動,也可以玩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希望今天的整理,可以讓大家在創作上玩得愉快!如果有任何想討論的,都歡迎到IG私訊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