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介紹:100天製作學習筆記心得
從三月開始養成每天收看一部音樂製作相關影片,然後撰寫學習筆記的習慣。在觀看以及整理那麼多影片以後,發現幾個重要的觀念,會不斷從不同的製作人口中重複出現。於是想統整一下這五個我自己很常聽見的觀念、影片出處最後結合我的觀點來和大家做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增加創作上的思考方向。
音色選擇、聲音設計
在這個資訊爆炸、創作什麼都很快速的時代,「如何挑選素材」、「創造聲音」的能力變得相當重要。
不論是選擇sample或是音色,創造什麼樣的新聲音,思考並下決定的過程,都會展現自己目前為止累積的「品味」。而這項技能結合你的作品以後,帶出的就會是你獨一無二,無人能取代的關鍵。
許多部影片都提及過選擇音色的重要性,列出了很多重點,而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每一個選擇、都會成為作品的特色。
- Understanding Vibe : 隨時對自己的創作目的保持清晰,選擇音色前根據作品目前所需(頻率,實體or合成器,….)整理選擇的方向,選擇與曲目氛圍一致的聲音
- Experimentation and Purpose: 選擇聲音的過程要有目的性,透過實驗找到最適合作品的聲音。建立一個自己愛好的聲音庫可以幫助未來的創作更順利
先前有寫過幾篇文章來講述自己對於「音色選擇」的觀點及重要性。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前往閱讀。
Sample的玩法
延續上面提及的「選擇」,使用sample來創作已經變成一種常見的創作模式。
但只是單單將sample放入拼貼在一起的創作,沒有和自身的創作核心做結合,基本就失去了音樂創作的最初目的。
更不用說如果有其他人也使用這個smaple但卻玩得比自己的作品有趣,本身作品的辨識度就會降低很多。
因此如果要使用sample創作,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在使用的sample」。不論是音高或是和弦進行。了解得越多,再搭配sample的玩法,就可以延伸出更多有趣有創意,並且帶有個人色彩的全新聲音。
分享的影片裡介紹了很多玩法,而我先前也有寫過一篇文章,整理了自己目前很常用在sample上的手法,如果有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Bass的編排
Bass的功能除了作為低音部的支撐核心,同時也是造就「律動感」的關鍵。更不用說許多歌曲甚至將bass來當作整首歌的主要idea來做發展。(我自己也很喜歡)
最近和一位混音師朋友聊過,他說雖然鼓組也是造就律動的重要角色之一,但bass的角色對他而言就像海浪,更具動態,更能帶著整個作品進。好的bass編排能讓歌曲的層次更往上。
- Basic Structure : 從簡單的低音開始,透過縮短音符和實驗八度及slap技術來聚焦於groovy
- Sound Variation(聲音變化):利用slap來區分聲音;通過和弦進行中的ghost note來增強低音
- Groove Integration (節奏整合):從其他樂器(如鋼琴)中融入節奏,以增加低音的深度和變化性
- Inspiration from Other Elements (來自其他元素的靈感):讓低音引導其他樂器
- Subtle Enhancements:引入輕微的音量和時機變化,使低音更加有節奏感和動態感
分享與整理了影片關於如何編寫bass,希望能幫助大家下一次在編寫bass的時候有新的方向。
分析歌曲、平時的累積
詞曲創作發想為主的影片,幾乎都會提到平時累積想法的重要性。不論是文字,還是閃過的旋律,都應該要保持隨時記錄下來的習慣。另外就是在聆聽歌曲的時候,碰到喜歡的類型,可以幫他們做歌曲分析,來讓自己對於和弦、音色選擇、段落設計編排等等更加了解。
平時累積的越多,再開始創作的時候就不會是從零開始發想導致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先前有寫過一篇文章在分享自己如何分析歌曲的方式,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下方連結查看
社群經營的重要性
自己認為對於音樂創作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持續創作以及多管道的曝光自己。
不論是想推廣自己的作品,或是建立品牌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社群平台已經是一個非常需要操作的區塊。
方式有很多,每個人適合的也不一樣,所以可以多參考影片裡提及的方式,並且「動手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種方式。
一開始沒有效果的非常正常,會很挫敗也很正常,但即便如此嘗試下去才能找到答案。目前經營自媒體的心得雖然講起來很老套,但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持續堅持和嘗試了。
總結
希望今天整理與分享的影片可以幫助大家,在下一次創作的時候,有更多思考模式,了解哪個層面可以有更深入的方法可以嘗試。
行動力很重(一起提醒自己)!看再多影片、線上課程,都不及自己動手做一次去感受每一位想表達的概念。即使每一次嘗試可能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挫敗感,但至少透過每一次的實作,都可以更了解自己的下一步應該往哪個方向去!
如果在創作上覺得自己有點寂寞孤單,或是有心魔過不去,歡迎私訊IG來和我聊天喔!
祝大家,創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