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曲思考:過門的創作手法

文章目錄

今日主題介紹:編曲手法-過門創作方式

累積了一些創作經驗、分析了不同歌曲以後,我發現「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是個值得好好研究與設計的部分。

先前上課時,也有老師說過:過門的設計除了能讓歌曲的表現更自然以外,同時也是創造新鮮感的時機。

因此今天整理了四種我自己常會思考的過門設計手法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推薦一部實用的教學影片,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幫助到大家下一次的創作上,有更多新的思考方向。

過門手法一:空拍

空拍的運用能夠馬上帶來聽覺驚喜效果,這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歡使用的過門甚至是其中一種編曲技巧!

在段落銜接處,適當地移除部分樂器或所有聲音,留下一段空白,能給聽眾一個短暫的休息空間,同時為下一段落創造張力。

使用空拍當作過門(或是編曲手法)的方法舉例來說像是:

  1. 在副歌進入前的幾拍清空所有音軌,會讓接下來的音樂顯得更加強烈
  2. 使用空拍時,如果搭配 Delay 或 Reverb 效果,能讓前一段的餘韻自然過渡到下一段

像自己在這一首作品創作上(約1:05秒處)銜接到副歌時,就使用了空拍的手法當作過門,只留下人聲講話的聲音,當作一種預告。

過門手法二:節奏轉換

節奏(Groovy)是驅動音樂的核心!在過門中適當改變節奏或引入新元素,可以讓段落間的轉換更加順暢!節奏轉換我自己常用在「鼓組」以及「上一個段落配器」這兩種元素的變化上!

  1. 鼓組變化:例如,從簡單的四拍節奏切換到更複雜的切分音節奏
  2. 配器銜接:將上一段落的樂器逐漸減少,或在過門中加入下一段落會出現的聲音,做爲鋪墊。

關於「鼓組變化」,這首歌的2:20秒處,就做了節奏上的變化,變化了原本一直在進行的方式。

這首作品約1:46秒處,就先讓下一段落的配器先出現,再讓整體

過門手法三:效果音

效果音的加入能大幅提升過門的氛圍感,同時也是最常聽見的過門手法!比如說:

  1. 上升與下降音效(Riser & Downer):這類音效可以製造期待感或釋放壓力。
  2. 白噪音過渡:透過 Fliter 處理的白噪音,逐漸淡入或淡出,能完美填補過門的空間。
  3. 環境音效:像風聲、雨聲或人聲低語等,能為歌曲加入特定的情感層次。

但也因為這個方式很常被使用,因此過度依賴的話,可能會導致聽覺上有些無趣,所以可以參考第四個手法,來提升作品整體有趣的程度!

過門手法四:上述手法的組合技

根據自己的作品風格,可以組合各種常見的過門手法,來讓這個元素更獨特,更融合在作品裡!比如說:

  1. 先用效果音(如上升音效)搭配空拍,再進行節奏轉換。
  2. 在鼓組的過門結束後,直接銜接一段新的配器(新聲音)作為過門。
  3. 結合人聲切片與音效,創造專屬於歌曲的獨特標誌
  4. 各種能夠想到的搭配都可以嘗試

設計獨特過門的方式

靈感通常會來自最簡單的方式,而「口頭哼唱」就是一個探索過門的好方法!許多製作人都會使用這一個技巧,來幫助自己創造最符合的過門!

  1. 嘗試以嘴巴模擬鼓組過門的節奏變化或效果音,記錄下來,作為後續編曲的參考。
  2. 或是哼唱出你希望的旋律或節奏變化,快速捕捉瞬間的靈感,並在製作軟體中實現。

總結

自己之前在創作的時候,很常依賴效果音,但久了而且嘗試設計不同的過門以後發現,即使出現的只有短短一瞬間,卻能大幅度提升聽眾對於這首歌的新鮮及期待感!作品的層次和豐富度,也會因為段落間的銜接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希望能透過今天整理的一些想法,幫助大家創作上有更多方向可以嘗試!

祝大家,創作愉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