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卡關

文章目錄

今日主題分享:音樂創作發想卡關可以嘗試解決的2個面向:靈感與實作面

不論是剛入門的新手,還是已經累積許多作品的創作人,一定都會有靈感枯竭、沒有想法的時候。

不過近期聽到一個說法:「創作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是可以透過「每日訓練」來讓思考與操作變得更加流暢。」

在嘗試過一些實際操作以後,有了一些心得,於是誕生了這一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正面臨音樂創作卡關,可以試試從以下兩個面向著手:感受面實作面。這兩個方向能幫助你找到一些創作的想法與節奏模式。

感受面:在日常生活透過感官連結靈感

創作的素材,絕大時候都來自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切。當自己對生活的情緒體驗更敏銳,創作想法一定也會流動的更順暢。

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刺激自己的大腦,獲得新的想法:

01. 拓展藝術與音樂的參考來源

試著聽一些平常不常聽的音樂類型,或者觀賞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例如:畫作、展覽、舞台劇、攝影、詩集等。這些非音樂類的藝術刺激,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連結。

盡量嘗試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面向,增加刺激點

02.改變創作環境與限制使用設

創作不一定只能發生在房間裡。如果平常都在房間創作,那麼就換個空間,像是咖啡廳、公園、錄音室,甚至只是搬到客廳,感官接收到的訊號就會不同。

如果平常習慣用特定軟體或樂器,不妨限制自己「今天只能用手機APP創作」、「只能用鼓機完成一段loop」,會發現限制,反而可以打開了新的思考模式。

邏輯上來說,也是讓自己去嘗試沒接觸過的手法添加刺激面向。

03.打開自己平常累積生活片段的小本本(靈感素材庫)

如果你平常有記錄靈感的習慣,現在就是打開小本本(或語音備忘錄)的時候!

不管是滑thread滑到的一句話、追劇追到的一句台詞、聽其他作品了解到的當中概念、生活發生的荒謬小事、洗澡想到的旋律⋯⋯諸如此類,這些都是你可以重新延伸、變形、發展的素材。

因此養成記錄靈感的習慣非常重要,因為靈感來的時候常常無法預期,記下來才不會錯過,也能在往後隨時當作一個專屬的素材庫

實作面:從音樂元素出發,讓大腦帶你前進

如果當下沒有明確的情緒或主題要說,也沒關係。你可以從任何一個「音樂元素」作為起點。讓起點的那一個元素,帶著你前進。

從具體的聲音開始創作

以下是幾個可以作為起點的實作方向:

  • 一組喜歡的和弦進行:建立情緒的氛圍
  • 一組讓自己聽了會跟著舞動,有律動感的鼓組
  • 一個聽了很喜歡的音色,並且嘗試使用該音色(任何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喜歡的聲音皆可)
  • 一段喜歡的人聲旋律或acapella:試著做remix或延伸創作
  • 一段觸動你的sample:從它出發發展整體架構

任何和音樂創作有關的元素都可以,如果沒有在上面也沒關係

反向創作法:顛覆習慣,創造新火花

先前看過一部影片提及「反向創作」的這個觀念

如果平常創作一首歌的順序是:和弦>鼓組>貝斯>earcandy>人聲,那麼沒有想法的時候,可以試著將順序反過來。

這樣的順序打亂法能有效「刺激大腦」,跳脫慣性。

每天一點點,鍛鍊創作的肌肉記憶

創作不需要一次完成一首歌。試著讓自己每天發想一點內容,習慣了以後再慢慢加強程度(真的很像在重訓)

最近,我正在重啟去年執行過的「每日八小節創作計畫」,並在DC私人社群中開直播記錄每天的發想。

透過每天的發想,完成了3首完整段落的發想,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投資的一項練習!

自己以前常因為沒有時常創作而「頻繁的感到焦慮」,但去年開始試著執行「每日八小節創作計畫」以後,「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在做」,這種焦慮也就慢慢減緩了。

所以如果有類似這樣的情況的話,「實際每天動手做一點點」,會很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總結:創作不是等靈感,而是培養讓靈感自然流動的習慣

下次覺得靈感枯竭的時後,別急著懷疑自己。

不妨試著從「感受面」去重新連結情緒,或是從「實作面」讓音樂元素帶你前進。

創作從來不是被動的等待,而是一種可以透過訓練、累積和行動,慢慢打造出來的能力。

歡迎到IG私訊我,分享你的靈感來源,或加入DC私人專屬交流社群,一起和我進行「每日八小節創作計畫」,一起練起來!

熱門文章